(通讯员:沈子怡 王燕)5月22日,传统工艺与先进文创科技研究团队带领设计学研究生和工艺美术本科生,迎来了一场特别的实践课。学院特别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桃源木雕传承人肖修鸿大师走进课堂,对桃源木雕工艺流程进行现场实践教学。课程团队采用多机位高清影像采集系统、三维扫描等技术对雕刻流程进行全过程记录,构建可溯源的木雕技艺数字档案,为非遗保护与研究提供结构化数据支持。
肖修鸿大师以“太狮少狮图”为例,系统展示桃源木雕的工艺流程,他介绍了桃源木雕主要包括选材、定边框与中心线、绘制线稿、打坯、清边、雕粗坯、修光、打磨、上漆等步骤。肖老师指出,雕粗坯是桃源木雕的难点和重点,雕粗胚通常从主体物开始,定好物体的最高处和最低处(如太狮最高点为鼻子,最低处为后脚),再通过立体结构的递进让立体形象从平面线稿中生长出来。修光阶段交替采用按压法、推挤法、推托法等手法进行细节的雕刻,最终完成一幅生动饱满的木雕作品。
当学生对学习雕刻技法表现出望而却步时,肖老师以学艺亲身经历勉励学子:"每件传世木雕都经历过千万次凿击,只要你下定决心学习,每天沉下心练习,肯定能掌握这门技艺。"这让在场学子深刻感受到工匠精神不仅是精益求精的手作坚守,更是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真、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
在实践课中,师生们不仅用数字技术完整记录了传统木雕技艺,让传统工艺有了“云端身份证”,更构建出“学中做、做中创”的教学新模式,同时探索如何将传统工艺、纹样转化为现代设计元素。学院将继续推进"非遗+科技"的教学改革,为培养具有文化底蕴与数字素养的新一代设计人才提供创新范式。
一审:曾锦意
二审:彭 可
三审: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