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英手记之三“我可都是为你好啊!”

发布时间:2019-11-15作者: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访英手记之三:

“我可都是为你好啊!”

唐智彬

不知道除了中国家长,世界上还有没有其他文化的家长会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歇斯底里地朝孩子喊:“你怎么就不能明白我?我都是为了你好啊!”豆瓣上曾经有一个群组,名称就是“父母皆祸害”,年轻人或者不再年轻的人都在这里群组里历数父母的各宗“罪”,其中一桩最大的“罪”就是把“为了你好”当作口头禅。而在热播剧《小欢喜》中陶虹那张扭曲的脸,伴随着嘶喊“我可都是为了你啊”的表情包到处飞的时候,相信直击了不少人的心。

随着自己也成为了家长,不经意地,我感觉有时候就要变成了自己过去最讨厌的样子。有时候在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的时候,我不经意地就想说:干嘛不听我的?我可都是为你好啊!但是理智告诉我:不能啊!不能啊!仔细观察周边的朋友,感觉也难逃这个状态,在孩子的面前,就喜欢变得“苦口婆心”。于是,我一直都在想:为什么我就能变成我过去讨厌的样子?难道我们有这个基因?还是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把我们变成这样?来到英国,我开始不经意地观察这个问题。一段时间的体验之后,我貌似对我们为什么会对孩子有“我可都是为了你好啊!”有了一些新的理解。聊举几个小例子。

到达格拉斯哥那天,由于时差和长途飞行,儿子的鼻炎犯了,流了鼻血。由于是习以为常的小毛病,我简单处理了下,并拉着儿子排队入关。队伍很长,估计得一两个小时。这时,工作人员看见我领着孩子,鼻子上还塞着个纸团,马上打开一条通道,让我立马带孩子办完相关手续。

安顿好后,我带孩子去体育馆游泳,问及如何给孩子办卡,前台告知:大人有会员卡的,孩子免费,只是有时间方面的一些限制,因为这家游泳馆并非面向社区而是面向学生的。这不禁让我想起暑假在国内带孩子去游泳时的待遇:孩子要游泳?嗯,好,每次40元;家长可得进去盯着,好,每位家长每次40元。家长你不游?不游可以,但钱也得交。

在这边,有时候要带孩子出去转一转,免不了要乘各种交通工具。一个周末,我和儿子搭乘火车去爱丁堡,拿到车票我以为看错了:成人票价为13.3磅,儿童票价为1磅。在国内,孩子1.4米早就半票啦!后来,我们办理了一张家人火车乘车卡,买票时发现:我买一张成人票,一个价格;把儿子的票添加进去,总票价变少了!这是什么神操作?!

去图书馆办卡(格拉有三十多家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打算下一篇写图书馆的经历),管理员一遍遍跟我强调:如果你借书不多,那就用孩子的卡借吧,因为他的卡借书超期了是不用罚款的;但你的卡如果超期了,是要罚款哦!后来我们真的就如她所愿超期了,还书的时候管理员说:“是不是孩子还没读完?,没事儿,我再给孩子借一次。其实你不用急着来还,读完再说。”

有天下午,儿子班上一位家长跟我说:周二下午你可以让孩子去Community Hall呀,像你的孩子要学习语言,那里有志愿者辅导,孩子可以在那写作业、跟其他孩子交流,然后吃晚饭……免费的哦。第二天放学后,她把我们热心地领到那个Windsor Community Hall的地方。发现不少家长把孩子往那儿一送,人就走了,孩子则由志愿者安排做作业、画画以及其他游戏。到了晚饭时刻,孩子每人领到一份晚餐,这一天是PIZZA。孩子在那玩的那个欢啊,喊他回去都不肯!


看到一位在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博士的老师的朋友圈。她说,在孩子即将来到之际,收到苏格兰政府送来的“Baby Box“,这是政府为每一个新生儿准备的,里面有衣服、体温计、浴巾、包被等必需品,箱子本身还可以作为婴儿床,十分齐全,非常贴心、暖心,这一计划覆盖所有新生儿,宗旨是”人人生来平等“。(鸣谢:MISS WANGSIHUI)也就是说,在这片大地上生下的孩子,不管你的背景如何,每个孩子都是被珍视的。

至于更为常见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小学生就不提了,以玩为主,高年级才开始有每天大约30分钟的家庭作业,天天都开心得不得了。我想,尊重孩子想玩的天性,这应该是一种典型的“为了孩子好”吧。有天早上我从英格兰回格拉斯哥,早上八点的火车上,一群群的孩子去上学,我有点好奇,因为在国内,高中生6点多就得起来早自习,745就上第一节课了。一问,才知道,他们的高中也是9点才开始上课。我顺便问,学业紧张吗?他们说,“嗯,挺紧张的!可能真的是挺紧张的,但是,看得出来他们一个个很开心,穿着笔挺的校服,一个个挺拔而阳光,笑的时候,大嘴洞张,前仰后合,真想问问他们有没有父母吼他们“快点给我写作业!我可都是为了你好啊!”,只可惜时间太短了,没来得及……

我们的父母当然爱孩子,我们社会,也爱孩子。但是,不得不说,我们父母“爱孩子”,有时候爱得走了样,成了爱自己;社会“爱孩子”,却爱成了一门生意。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往往被别人收了“智商税”;商家们也在“帮”孩子,却从头至尾都在想怎么样能让孩子帮自己赚到父母的钱。对于中国父母而言,对孩子的“好”,很多时候,不可避免地体现了孩子是附属于自己的观念,并非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一个有独立精神、独立思想的人。这从我国一系列案件中就能看出:有父母在夏天把孩子遗忘在车上,失去了孩子。我们的法律不会追究孩子父母的责任,大众也对孩子父母的“遭遇”充满同情,却忘记了父母正是制造这一悲剧的祸首,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孩子的正义无法得到伸张!从类似案例不难看出,“孩子是父母的”这一观念显露无疑。这也就难免不怀疑当父母吼出“我可都是为了你好啊!”的时候,这个好,到底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父母需要的孩子好”。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别人的孩子是别人家的,我家的孩子是我家的”。自己的孩子不能“祸害”,但别人的,那就不一定了。且看下面的新闻就能理解一二了。

一则题为《小学生戴黑科技头环上课,防止走神,家长:花35当小白鼠》的新闻,讲的是孩子所在学校的优秀校友开发了一项黑科技,能够随时监控孩子的脑电波状况,通过对脑电波判断孩子是否上课走神。老师们通过采集孩子脑电波数据,既随时管理孩子,又反馈家长。据接受媒体采访的老师说:“家长和孩子都比较满意”。当我看着那一排排戴着紧箍咒一样的孩子,我只觉得后背发凉:这个社会,对孩子真是好啊!

又读到新闻:国内有培训机构开发了“量子速读”,一排排的孩子,拿着一本书,迅速地翻啊翻啊,据说这样翻一翻,就能“量子”到10分钟读完十几万字的书,简直厉害得不得了。有了这一方法,孩子读书不用愁,天下父母少了多少得心肌梗塞的……可是总在这时候,我就会想到早几年大街小巷上到处都是的“中华鳖精”、“三株口服液”、“JS全脑速读记忆法》”、“小孔眼镜”、“生命一号”、“清脑助学器”等等神物,这些“神物”,都是为了我们的孩子能“长得更快、学得更好”,为了孩子好,结果变成了一堆产品和孩子父母的一堆智商税。在父母看来,“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用的东西不能比别人少,不能比别人差”,“用了就比不用好”,真的不能说这不是父母爱孩子,真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啊”!!!

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在商家看来,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只要他们家掏了钱,父母都开心了,父母不纠结了,孩子开心不开心,孩子有没有被祸害,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是别人家的!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最后都不可避免地变成了大人啊!不容否认的是,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关心,什么样的“好”,他/她就极大可能会在自己的教育中复制,甚至“变本加厉”,不是么?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贺艳芳

友情链接